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于明萬歷二十九年(1601年)正式創立,初建時設四旗:黃旗、白旗、紅旗、藍旗。1614年因“歸服益廣”將四旗改為正黃、正白、正紅、正藍,并增設鑲黃、鑲白、鑲紅、鑲藍四旗,合稱八旗,統率滿、蒙、漢族軍隊。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,設牛錄額一人,五牛錄為一甲喇(隊),設甲喇額真(參領)一人,五甲喇為一固山,設固山額真(都統、旗主)一人,副職一人,稱為左右梅勒額真(副都統)。
正黃旗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。正黃,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,上三旗內無王,都歸皇帝所親統.兵是皇帝親兵,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。至清末,是八旗滿洲中人口最多的一個,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,約3萬兵丁,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 鑲黃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南部。清代八旗之一,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(1615年),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,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,旗內無王,由皇帝所親統,兵為皇帝親兵,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。清末時的規模是轄84個整佐領又 2個半分佐領,約2.6萬兵丁,男女老少總人口13 萬人。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.如嘉慶帝的皇后孝和睿,乾隆帝的皇貴妃,朝廷的高級官員中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。 正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,清代八旗之一。建于明萬歷二十九年(1601年),因旗色為純紅而得名,正紅旗是下五旗,由諸王,貝勒和貝子分統。至清末,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,規模為下轄74個整佐領,兵丁2.3萬,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.5萬人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;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紳也是正紅旗人。 鑲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,清代八旗之一。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(1615年),因旗色為紅色鑲白而得名,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,由諸王.貝勒和貝子分統。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. 兵丁2.6萬,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。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。 正白旗 位置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。清代八旗之一。明萬歷二十九年(1601年),努爾哈赤初定,以旗色純白而得名。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‘ 順治前,上三旗中并無正白旗而有正藍旗,因在順治初,多爾袞將自己所領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,這以后就成了定制。正白旗是皇帝親統旗之一,旗內無王,兵為皇帝親兵,并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。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(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制單位,100—300人為一單位)約2.6萬兵丁,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 萬人。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。 鑲白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。清代八旗之一。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(1615年),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,鑲白旗屬于下五旗之一,不是由皇帝所親統‘而由諸王,貝勒和貝于分統,清末時的規模是84個整佐領,約2.6萬兵丁,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。 正藍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,閃電河流貫,鄰接河北。清代八旗之一。建于明萬歷二十九年 (1601年),因旗色純藍而得名。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,鑲黃列為上三旗,順治初,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,不再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,貝勒和貝子分統。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3個整佐領又11 個半分佐領,兵丁2.6萬,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 萬人。 鑲藍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。清代八旗之一。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(1615年),因質色為藍色鑲紅而得名,鑲藍旗是下五旗,由諸王,貝勒和貝子分統。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佐領,兵丁2.7萬,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.5萬人。著名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便是鑲藍旗人,歷史上臭名遠揚的“垂簾聽政”的慈禧太后和正直善良的慈安皇太后(也稱東宮)都是。 八旗的分類: 清朝的八旗分為滿洲八旗,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,其中滿洲八旗,蒙古八旗的主體是騎兵,他們的普通士兵分為三個等級,馬兵,戰兵和守兵,軍餉依次降低。普通的滿洲八旗,蒙古八旗男子十歲開始每三年可以參加考試,達標為守兵,享有軍餉,以后每三年可以參加晉級考試,考試合格升入高一級,增加軍餉。馬兵,戰兵和守兵是等級而不管你是否騎馬。漢軍八旗也叫烏真超哈(重裝部隊)其主要是炮兵。 八旗的方位: 據說是依“五行相克”說制訂的。在《八旗通志》中有如下的記載:“兩黃旗位正北,取土勝水。兩白旗位正東,取金勝木。兩紅旗位正西,取火勝金。兩藍旗位正南,取水勝火,水色本黑,而旗以指麾六師,或夜行黑色難辯,故以藍代之。”根據陰陽五行學說:東方屬木,顏色為青,木能克土;南方屬火,顏色為赤,火能生土克金;西方屬金,顏色為白,金能生水克木;北方屬水,顏色為黑,水能生木克火;中央屬土,顏色為黃,土能生金克水。從五行所屬的顏色和五行相克的角度講,八旗所處的方位恰恰與五行相克的方位是一致的:兩黃旗屬土,土能克水,所以在北方;兩紅旗屬火,火能克金,所以兩紅旗位于西方;兩白旗屬金,金能克木,所以兩白旗位于東方;兩藍旗屬水,水能克火,所以兩藍旗位于南方。 |
![]()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