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蒙古,走草地的人很容易憑著祿馬風旗,找到喝茶吃飯的蒙古人家,因為他是氈帳之民的徽章。每戶門前,有一泥臺,其上有一方槽,燃柏葉時用。臺中埋入一柱高桿,桿頂安一三股叉,明晃晃的,飾以馬鬃纓穗,這就是瑪尼桿。桿上系長方形旗幟,三面凌空,可以自由飄揚。旗中畫一奔馬,形體較大,四角以獅、虎、龍、鳳作襯,這就是祿馬風旗,蒙語喚作“嘿毛利”,意即命運之馬。旗上的圖案是用手工刻于木模之上,再用布料或綢緞印出來的。 相傳成吉思汗當年的軍旗,就是在天藍色的旗面上繡一奔騰如飛的黑駿馬,軍隊打到哪里,就把旗幟舉到哪里。晚上宿營,將旗豎于營帳之前。后來成吉思汗遠征西夏,歿于疆場,這旗幟便立于靈帳門前。以后鄂爾多斯人爭相仿制,成為風俗,形成了此后許多人家門前掛的祿馬風旗。 祿馬風旗是一個民族興旺和尊嚴的標志。逢年過節,娶妻添子,祿馬風旗都要更新。打仗之前,出門之前,祭祀之前,往往先要供奉祿馬。戶主以上的人去世,祿馬要降半旗以示默哀。任憑再好的朋友也不能騎馬從祿馬下通過。 喇嘛教傳入蒙地之后,曾對祿馬作了一些改革,變原來的一柱高桿為兩柱,中間拉了一條細繩,祿馬改掛于繩上,而且是紅黃藍白綠五面旗幟。代表了天地萬物的顏色。還增加了七珍、八寶、二十八宿等等。基本圖案仍如當初,這就是“隆當”五彩祿馬,氣魄顯得更宏大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