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來了解一段壩上的歷史: 關于佟國綱將軍的經歷絕非虛構和戲說,是有歷史事實佐證的。清康熙初年,漠西蒙古噶爾丹汗兼并厄魯特四部后,自稱準噶爾汗。此時的噶爾丹統治著天山南北廣闊地區,控制著河西走廊西部,橫行西北,并于康熙二十六年遣軍南下,大敗漠北喀爾喀部,喀爾喀部原有的廣闊土地悉為噶爾丹占據。 康熙大帝對噶爾丹的侵略意圖早有察覺,他決心集中力量解決噶爾丹問題。康熙二十九年(公元1690年)三至六月清軍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調動。此時,噶爾丹叛軍已越過呼倫池,六月深入到烏珠穆沁,逼近具有戰略意義的烏蘭布通。七月上旬,康熙大帝力排眾議,決定御駕親征。七月二十日康熙抱病退至波羅河屯(今隆化縣城)坐鎮指揮。清軍在吐力根河一線集結,十二座聯營旗幡招展,壁壘森嚴,福全為諸路軍統帥。七月二十九日噶爾丹屯軍于烏蘭布統。烏蘭布通是北京出古北口,經圍場通向內蒙古的必經之路,戰略位置非常重要。清軍與噶爾丹叛軍在這里展開了一場關系大清江山社稷的激戰。 噶爾丹叛軍“數萬陣山下,依林阻水,以萬駝縛足臥地,背加箱垛,蒙以濕氈,環列如柵,士卒于垛隙發矢統,備鉤距,號曰駝城”,企圖以此阻擋清軍的進攻。八月一日凌晨清軍出發,“設鹿角槍炮,列隊徐行,未時(下午1點至3點)臨敵,發槍炮擊之”。雙方戰斗的十分激烈,準噶爾兵憑借有利地形,以箱垛空隙向清軍放槍、射箭。清軍則以火炮、鳥槍還擊,雖有火力優勢,但臨河仰攻,道路又泥濘難行,進展困難,傷亡很大。率左翼軍進攻的參贊軍務內大臣佟國綱(康熙的親舅)奮勇督兵進擊,被敵人以槍打中,不幸陣亡。將軍的鮮血染紅了身邊的泡子河,這就是“將軍泡子”的由來。直至黃昏時分,左翼軍在佟國維的帶領下,自山腰繞到敵后,沖破敵陣。清軍大舉齊進,駝城內血肉橫飛,尸橫遍野,準噶爾軍全線潰退。最后經過四天激戰,清軍取得了烏蘭布通戰役的勝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