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提起馬頭琴,人們就會聯想到它那柔和、渾厚、淳美、深沉而富有濃郁草原特色的琴聲。馬頭琴,被譽為“草原上的大提琴”,是一種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,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。 歷史沿革 早在公元1206年,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地區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國時,馬頭琴的前身就已在蒙古民族中廣泛流傳了,不過當時稱為胡琴(胡兀爾)。元代初年,意大利旅行家馬可·波羅(1254年-1324年)游歷我國期間,曾于1275年5月到達上都(今內蒙古多倫縣西北),深得元世祖忽必烈寵信,他于至元十七年(公元1280年)回國時,還把胡琴帶到了歐洲,對西洋拉弦樂器的發展曾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。12世紀中葉,在胡琴原型的基礎上,出現了長琴桿插入倒梯形琴箱、雙面蒙皮、馬尾弦和馬尾弓的蒙古族拉弦樂器朝爾。到了20世紀初的民國初年,蒙古族人民才把朝爾的頭飾改為馬頭、琴箱變為上窄下寬的正梯形。當代我國著名馬頭琴演奏家齊·寶力高,1979年2月23日在《內蒙古日報》(蒙古文版)發表的《馬頭琴的起源與發展》一文中寫道:“把龍頭改制成馬頭,大致是俄國十月革命前后,即蒙古人民共和國革命勝利前后。喜歡駿馬的我們蒙古民族拋棄了龍頭換上馬頭雕裝,充分體現和完全符合我們蒙古族人民的思想感情。由此,現在國內外都統一稱之馬頭琴。” 美麗傳說 在民間,關于馬頭琴,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。“在很久以前,科爾沁草原上有個愛唱歌的牧人,名叫蘇和。他有一匹心愛的小馬,渾身雪白,它的皮毛像綢緞一樣光潔明亮,生得美麗、長得健壯。它嘶鳴起來的聲音像銀鈴一樣清脆悅耳。幾年以后,小馬長成了膘肥體壯的大白馬。蘇和將它視為自己的真愛。” 在一次賽馬會上,蘇和的白馬奪得了錦標。但這批美麗的白馬卻被王爺看重并被搶進了王宮。白馬不愿意離開自己的主人,日夜思念著主人。一天,王爺騎著白馬在親友面前炫耀,不料被白馬撂下,摔得頭破血流。白馬掙脫了韁繩,向自己的家拼命跑去。卻不幸中了王爺的毒箭,待跑回主人身邊后,終因傷勢過重而死在了主人的蒙古包前。蘇和失去了心愛的白馬后,悲痛欲絕,日夜守在愛馬的尸體旁垂淚,不忍離去,幾天幾夜都不肯入睡。這天晚上,蘇和終于迷迷糊糊地睡著了,他夢見白馬又活了,向他歡蹦亂跳地跑來,嘴里在不住地嘶鳴著,蘇和也呼喚著向白馬跑去,就在這時他驚醒了,舉目遠望,四野茫茫,蒼穹像蒙古包一樣罩蓋下來。草原上,馬群滔滔,潔白的羊群像天上的朵朵白云,但就是不見自己心愛的白馬。只有它那動人的嘶鳴聲還在耳邊回響,他想捉住這個聲音來寄托對白馬的懷念,想著想著終于醒悟過來。于是,蘇和就用白馬的腿骨做琴桿、頭骨做琴箱、馬皮蒙琴面,用馬尾搓成琴弦,拿套馬的桿子做弓,并按照白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,做出了草原上的第一支馬頭琴。拉奏起來,就好像夢中聽到的聲音一樣優美。蘇和強忍悲痛,拉起了馬頭琴,他用哀怨、憤怒的琴聲訴說著蒙古族人民的苦難生活以及對王爺、牧主的深深仇恨;他用嘹亮、優美的琴聲表達了草原人民對牲群、草原的無比熱愛和對自由生活的無限向往......從此,馬頭琴便成了蒙古族人民的心聲。夏夜,當人們漫步在草原的牧場上,或是城鎮的街道旁,一縷悠揚而激越的琴聲傳來,感人肺腑,沁人心脾,這便是馬頭琴的樂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