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載,"夏后羿 ,出乘驪"。驪就是純黑毛色的馬匹。殷高宗武丁伐鬼方時,已有車輛和馬匹在戰場上使用。殷并調設有官吏專司馬匹的飼育,周朝的"司馬官"即殷商的沿復。 中國馬匹最盛的時期在漢代,武帝曾得烏孫獻馬,號稱"天馬"。張騫通西域,得悉大宛產良馬,武帝以李廣利為貳師將軍,破大宛得其馬匹變稱"天馬",改以烏孫獻馬為"西極"。經漢代的經營,中原以馬匹曾至三十萬匹之眾。 中國馬可分為蒙古馬和中原馬。蒙古馬生長于內蒙東部,目前得知馬種有"尚和馬"、"巫山馬"和"鐵蹄馬"等。蒙古馬的體高多在13.1掌(131CM)左右,它雖然體形短小,然耐力特佳,對惡劣的氣候和崎嶇的道路更著絕對的適應力。 蒙古馬以白毛為主,當大群馬隊奔騰于戈壁草原上,其似白浪排空而至,甚為壯觀。古來,騷人墨客屢以"白浪滔天"描繪蒙古馬隊的移動,可想見其盛。 公元1879年,波蘭探險家普列瓦斯基上校曾在蒙古的戈壁內發現了一群真野馬,這群真野馬,除了在歐洲少數的動物園內飼育著有限的數量外,曾被以為是早已絕跡了的品種。遺憾的是,這種野馬目前都是人工飼養,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野生野馬了。 中原馬散布在中國各地,在許多地方都有飼育并騎乘。中原馬的體高,一般在12.2掌至13掌之間。 一般相信,中原馬在血源上和蒙古馬有著極其深厚的聯系。中原馬除了生長在中國大陸外,在韓國等與中國毗鄰的其他國家內,也有繁殖生長。 中原馬的勞役情形,一般非常沉重,它除供騎乘外,一般尚有農田與村莊上莊稼工作。中原馬雖然短小,耐力卻佳,速度更快。據稱,中原馬在短距離的奔跑上,速度并不遜與純種阿拉伯馬。相信,這也是自古流行于中原的馬球運動中主要使用的馬匹。 中原馬在體形和耐力上,近似于古時西班牙的安達路西亞馬匹和阿拉伯馬。尤其其古怪的性情和古時的阿拉伯馬和安達路西亞馬如出一轍。 馬在中國數千年,留下一些傳聞。據云,上天有四種,可降災于馬者,謂"天馬四星"。周禮:"春祭馬祖,夏祭先牧,秋祭馬社,冬祭馬步"。 另有傳說,西域有獸,形似犬,含水噴于馬,馬匹即閉眼憤亂,凡馬皆畏之,名"馬見愁"。馬見愁的皮可制馬鞭,這種鞭不須抽打至馬身,僅揚勢,馬匹即馳,故號"不須鞭"。